中小學教育為什么把學生變成了“考試機器”?
北大教授鄭也夫認為在中國受過12年中小學教育的人,即使進入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也不會獲諾貝爾獎,因為12年的中小學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沒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是一個考試機器”。
鄭教授的這番言論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弊病。不過,持有這種觀點的不只是鄭教授,因為我們的教育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把學生變成考試工具,類似這樣的說法早就有。只不過這樣的話語從鄭教授口里說出來,自然更有影響力,因為這樣的話語從教授嘴里說出來更有權威。
我們知道,12年的教育本來是要把人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培養成未來的合格公民,培養成有獨立自主精神且會創新進步的終身學習者,培養成具有綜合能力發展潛質的未來的高層次人才。然而,事與愿違,大量的事實證明,我們通過12年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的顯見能力不是這樣的,其主要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學會了應試,而且,我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的。
如今,當我們結合鄭教授的言論反思12年教育成果時,除了義務教育的普及、均衡發展和財政投入增長,除了大學入學率的提高等等令人鼓舞的內容之外,面對創新能力評價,我們的確還有難言之隱: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是長期應試教育不斷強化標準答案的必然結果,這種能力的發展是被動就范的結果;相反,在學生應試能力提高的過程中,伴隨著劃線錄取制度的固化,我們在教育上的最大損失就是創新能力的普遍萎縮。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最需要的不是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創新思維得以持續發展的發動機。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想象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不要知識教育,而是說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收獲知識,而是為了創造。徒有知識不足以創造,沒有創造,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人類的知識也就很難更新。
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這樣十分淺顯道理,不是我們不懂,而是我們設計了阻礙創新教育成為普遍可能的僵化的考試制度,且用這種制度束縛了施教者和學習者自由想象的翅膀。例如,如今的標準化答案與過去格式化的八股文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在于它們都在起束縛學生思想的作用。這種束縛作用,普遍在表現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大量的應試訓練方面,表現在題海戰術反反復復枯燥的訓練方面,表現在唯分數論的評價上,表現在無情的考試分數競爭上,甚至可以說,表現在12年教育的所有應試教育教學行為上。
有調查表明,在我國,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想象力在逐步下降,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初中生的想象力比小學生的想象力低,高中生的想象力比初中生的想象力低。
所以,面對教育中學生想象力被束縛和泯滅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堅持改革教育評價制度,必須要破除束縛人的創造活力的應試教育的弊端,堅持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正確的教育之路,讓教育過程和評價為現實和今后更加長遠的社會創新服務,堅持百年育人,破除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的分數主義教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