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入腦入心”是根本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式前,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第一個回答記者提問。面對現場“詩詞大會”的喊聲,陳寶生說很多人看了節目之后,激活了自己詩詞的記憶,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并在回答中提到要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他講了三句話,并稱要為此辦好四件事。
部長對古詩的吟誦,讓筆者想起了詩詞大會上北大女博士陳更,新加坡留學生李宜幸,小才女武亦姝,與病魔抗爭的黃明霞,她們或激情澎湃,或仰慕中華的瑰麗文化,或淡定自然,或不屈服命運。她們都喜歡古詩詞,被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深深吸引,傳統文化讓我們每個喜愛它的人如癡如醉,正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同時,筆者不禁想起了華東師范大學在最近發出的“懸賞令”,——尋找第五版大學語文。這次“懸賞之旅”是對文化的尊崇,是對經典的回顧。1978年,在匡亞明、徐中玉和蘇步青三位前輩的倡議下,全國各高校重新設立了大學語文課程,一是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開放的背景下,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而這次部長提到的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筆者認為這四個目標一點都沒有變化,而且目標群體不止是大學生,還擴大到了所有學生群體,即還包括了小學生和中學生。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行動起來。通過各種方式,各種載體,有形的筆墨書香可以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無形的互聯網大數據亦可容納它。在具體事實上,一是應當提供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載體,即適合各類學生閱讀的讀本,二是將中華文明禮儀列入學校必修課,用必修的方式,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進入年輕一代的心靈。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走進了課本,依然還不夠,讓學生們真正將傳統文化吸收,使其成為自己生命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關鍵。面對皎潔的月光,就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面對離別,就會脫口而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面對愛情,就會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浪漫情調。當這些詩詞代表的傳統文化真正內化進每個學生的人格當中,我們便是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完美的繼承和詮釋。
毋庸置疑,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入腦入心”是根本。但在優秀傳統文化入校園的同時,我們還要警惕“文化糟柏”的沖擊,很多時候,傳統文化在傳播與繼承的過程中,會出現“泥沙俱下”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具備甄別傳統文化好與壞的能力并進行認真的甄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朵朵的璀璨的鮮花,精心培育,使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我們一定會迎來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繁花似錦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