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四力齊發” 搭建文化育人“四梁八柱”
近年來,山東中醫藥大學立足中醫藥文化富礦,圍繞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培養,堅持“創新改革、挖掘闡發、拓面提質、打造品牌”四力齊發,搭建起中醫藥文化鑄魂育人的“四梁八柱”。
創新改革發力,拓寬育人途徑。一是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開創發展新局面。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為引領,深入挖掘教學、實踐等環節育人元素。穩步推進“二段式”教學試點改革,提高學生臨床技能。積極推進思政課改革,舉辦“思政課+中醫藥”理論大講堂,推動思政課與中醫藥文化融合,聯合“長青聯盟”10所院校,牽頭制作《大國風范》在線特色思政課程,建設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課程思政。做好架橋搭臺文章,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啟智潤心。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展現發展新成效。先后開辦“扁鵲班”“倉公班”“華佗班”“鳳梧班”等系列教改實驗班,設立扁鵲書院,突出中醫思維和臨證能力培養,邀請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等優秀師資為扁鵲班授課,探索出“始于文化、啟于經典、貫于思維、成于臨床”的培養路徑,搭建起“導師引領、名師傳承、跟師體驗、臨證師隨”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培國學素養、樹中醫思維、厚經典功底、強臨床技能,培養悟道明理得法、精醫會針達藥的臨床型中醫拔尖人才。近年來,學校創新改革成效明顯,先后榮獲第二屆全國《黃帝內經》知識大賽決賽總冠軍、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大學生臨床能力大賽團體特等獎、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等榮譽稱號。
挖掘闡發用力,培樹中醫思維。一是深耕中醫經典文獻,筑牢學術根基。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加強對傳統優秀中醫藥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出一批有影響、有分量、蘊含傳統經驗、體現當代價值的研究成果。作為第一單位起草的《中醫古籍整理規范》,是我國第一部指導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標準化文件,共包含10種中醫古籍整理規范。牽頭完成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出版中醫藥古籍420余種。作為《中華醫藏》項目學術辦公室,深入推進這一中醫藥古籍保護、傳承、整理、利用為一體的重大基礎性學術建設工程。二是重視經驗傳承,厚植中醫思維。整理總結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名老中醫的求學之路、治學之道、學術成就與臨床經驗,于上世紀80年代著成《名老中醫之路》,講述全國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成長成才之路。該書被國醫大師鄧鐵濤稱為“一部20世紀當代名醫的‘成才史’,一部世界獨有的中醫教育史,一本20世紀中醫傳奇文學”。60周年校慶時,又推出山東中醫藥大學九大名醫經驗錄系列叢書,總結建校九老關于治學行醫的豐富經驗,講述他們系統深厚的中醫思維,對中醫藥人才培養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拓面提質給力,厚植文化沃土。一是改善教研條件,打造一流平臺。學校加大投資力度,新建中醫藥創新大樓、魯澳中醫藥產業研究院、康復實訓中心等科研院所、教學設施,著力打造高標準、現代化、學研訓一體的教學、科研平臺,為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奠定堅實基礎。二是發揮中醫藥院校特色優勢,建設中醫藥文化校園環境。精心設計校園人文景觀,優化校園布局和功能定位。設立巨型扁鵲雕像及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錢乙等歷代醫學名家雕像,建設大師園,為已故建校九老及國醫大師塑像,弘揚他們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治病救人的高尚醫德,在道路兩側制作“橘井泉香”“虎守杏林”等浮雕形象墻及中藥浮雕石板,使校園的花草樹木和磚瓦墻壁都承載著厚重的中醫藥文化積淀,讓學生在濃厚的校園中醫藥文化浸潤下,感悟中醫藥文化之美,提升中醫藥人的學養、涵養、修養。
品牌打造有力,服務百姓健康。學校堅持“與時代同向、與人民同行”,在樹立特色文化品牌,傳播中醫藥文化,造福百姓健康上下足功夫。在傳播中醫藥文化方面,精心打造“齊魯文化、扁鵲故里、針灸發源地”三張名片,承辦尼山世界中醫藥論壇、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儒家思想與中醫藥文化”專題論壇、扁鵲文化與中醫經典傳承發展國際論壇、“泰山論灸”等學術會議,開展“萬名中小學生進校園活動”,發揮山東省中醫藥博物館作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山東省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山東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輻射作用,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校內通過舉辦“諸子風采系列講座”等特色學術活動,開設“百草”“藥苑平談”等校報專欄,拍攝《尋找扁鵲》《扁鵲歸來》微電影,開展中醫經典必背、“針推之星”技能大賽等中醫藥文化活動,傳播推廣中醫藥文化。在造福百姓健康方面,組織實施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項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中醫藥診療和健康養生服務,其中醫療服務博士團獲得廣泛贊譽。成立濟南市首家“中醫藥傳統文化社區服務基地”,推進中醫藥文化進社區。切實讓中醫藥為健康中國建設和增進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山東省教育廳
|